人物
致敬劳模 | “碳”索者陈秋飞:科研没有捷径,只有死磕!
来源:中复神鹰 发布时间:2025-05-0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全社会要学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珍惜荣誉、保持本色,继续努力、再立新功。
在中国建材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我们致敬每一位平凡而闪耀的劳动者和每一个并肩作战的团队,记录他们的匠心底色与卓越担当,让劳模精神的火炬,照亮更多奋斗者的征程!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670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中国建材集团共有6人荣获表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全国劳模、中复神鹰陈秋飞的故事。
在中复神鹰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工装、步履匆匆的身影——他是陈秋飞,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复神鹰碳纤维连云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秋飞作为全国劳动模范,是扎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领域近20年的科研攻坚者,他以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格局,用“中国强度”托举大国重器,推动了国产碳纤维的重大跨越,用专注与创新,将“材料强国”的梦想,编织进每一根自主可控的碳纤维。
倾己所长,做笃行不怠的“奋斗者”
2008年,陈秋飞从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所毕业,深知国内对碳纤维的迫切需求。他放弃了科研院所的优渥条件,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只有齐刷刷厂房的中复神鹰。“国家非常需要有这样一个企业去承担把产业化的道路大幅度向前推进的责任,而中复神鹰就是这样的企业,所以我坚定地选择了这里。”刚毕业的陈秋飞这样说。
初到公司,陈秋飞便把自己彻底交给了这片土地,从生产和技术一线做起,科研在厂、吃住在厂,他以“5加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扎根一线,与同事们誓要啃下碳纤维这块“硬骨头”。那时的生产线是个“暴脾气”,时常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纠错与验证的反复循环他早就习以为常。他常说:“自弃者扶不起,自强者打不倒,科研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死磕。”白天组织技术研讨会,夜晚守在生产线验证试验结果到凌晨,用“勤奋努力+科学创新”双轮驱动,他和团队终于成功突破了高效湿法纺丝及大规模可控预氧化碳化技术瓶颈,建成了国内首条湿法T300级碳纤维千吨产业化生产线,实现了国产碳纤维的“落地生根”,我国工业领域也真正用上自己生产的碳纤维。
2009年,他被任命为公司干喷湿纺技术的攻关负责人。“严自律、能吃苦、敢担责、打胜仗”是他对自己的严苛要求。他带领着团队继续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开始啃“干喷湿纺技术”这块更坚固的“硬骨头”。作为团队领头人,他将压力、迷茫、焦虑藏在心底,常鼓励团队说:“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少数,但只要锚定目标、破难而进,以持续迭代的耐心攻克技术壁垒,终能在反复验证中实现关键突破。”历时整整5年,他和团队深耕碳纤维研发和生产一线,日夜分析数据、不断改进技术方案,打破了国外技术和装备的重重封锁,攻克了低成本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2013年,国内率先陆续实现T700、T800级碳纤维千吨产业化,完成了湿法向干喷湿法的技术创新,也实现了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这一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原材料又一大飞跃。他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努力付出和成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踔厉奋发,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技术突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陈秋飞带领团队继续向更高性能发起冲击,在中复神鹰的日子里,他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这一根根碳纤维丝,他总是习惯在睡前总结和推演一天的试验结果与理论的差异,并思考新的技术方案,有时连做梦都是碳纤维的技术方案验证。“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比别人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努力、多一份坚守……”这是陈秋飞经常对技术员说的,也是他始终践行的一句话。
赶实验、忙研发,无数次挑灯夜战,无数次与成功差之毫厘,一遍遍“复盘”实验,一次次突破!他带领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拾级而上,众多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全球首创干喷湿纺48K大丝束碳纤维、全球首发工程化量产SYM50X、SYM55X高强高模高韧碳纤维、国际上最高性能的商业化碳纤维产品T1100级碳纤维成功生产......我国碳纤维科技水平,终于走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成为科学界瞩目的焦点。他始终坚持“研发为应用服务”,推动碳纤维从“实验室样品”转化为“国之重器筋骨”,以“用”为目标,让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近年来,陈秋飞主持和参与国家各级科研及产业化攻关任务31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授权专利44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利金奖1项;发表论文46篇。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他这种勇于探索、勇于担当的精神,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他们选择留在中复神鹰,选择深入科研和生产一线,选择为我国的碳纤维事业不懈奋斗,攀登新的技术高峰。2018年,他带领的“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冲锋在前,做产研融合的“开拓者”
近年来,陈秋飞和团队攻克了万吨级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设计了全球首个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突破了航空级碳纤维及其预浸料规模化技术,正以系列新产品不断解锁“中国强度”,并针对不同领域应用需求,开发了适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压力容器、高端体育休闲、汽车工业、轨道交通、电子3C等领域,描绘出“总有一款碳纤维适合你的”应用解决方案,保障了国家重点领域的战略需求,切实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2023年4月8日,中复神鹰“年产三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开工,成为企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起点。面对新任务、新挑战,他依然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锤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将自己的才能与努力发挥到极致。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激发新动能,也催生新竞争力。”陈秋飞认为,要勇担“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责任使命,强化创新驱动与成果转化,通过技术突破与创新转化加速产业蝶变升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因此,他争当科技创新的领跑者、产业强链的带动者。“产业升级需要突破规模化与低成本瓶颈。”他翻遍各类技术资料、预演每个工艺环节、思索每项可能的技术迭代,春节期间仍驻守施工现场,逐一审定工艺方案。在他眼中,三万吨项目不仅是产能提升,更是我国碳纤维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一步。他誓将三万吨基地建设成为智慧化、绿色化的世界级“超级工厂”,这是他给自己的任务,也是他心系国家的使命担当。
十余载风雨兼程,6000多个夜以继日,对碳纤维事业的赤诚热爱和对岗位的敬业坚守早已刻在骨子里。陈秋飞默默践行攻坚克难、不断前行的科研精神,续写砥砺奋发的奋斗华章,激励着更多科研工作者逐光前行。
未来,陈秋飞将始终坚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奋斗精神融于工作、融于日常,充分发挥其团队在碳纤维科学研究和规模化制造上的领先优势,勇攀高峰,坚定前行,为实现我国碳纤维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而不懈努力,以材料之名,筑强国之梦。